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当自然、海洋成为课堂|小小惠立人的慈善启蒙

当自然、海洋成为课堂|小小惠立人的慈善启蒙

2022-12-12

 

什么是海洋垃圾?

垃圾是如何进入鱼类的体内?

污染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些关于大自然的问题似乎离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有些许遥远。于是,我们决定带着这些问题,去海边寻找答案。

 

 

秋天的上海,海风吹过,微凉。当车窗外开始掠过成片的树林,惠立幼儿园的“小侦探”们在惠立之友的陪伴下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奉贤海湾。他们将和联合国全球海洋垃圾合作组织(GPML)成员——仁渡海洋一起清理海滩,开启今年的主题净滩公益环保系列活动。

 

离开熟悉的园舍,置身于浪花阵阵的海边,他们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一次小小的触动

 

 

 

戴手套、穿马甲,领用清理工具和袋子后,家长和小朋友们很快投入在净滩行动中。

 

日复一日的潮汐将海洋里的垃圾留在了岸边,减浪堤的夹缝、芦苇丛、水草扎根的泥泞中…垃圾,几乎随处可见。泡沫塑料、包装袋、矿泉水瓶、废布料…中班和大班的家长和孩子们,对海岸的垃圾进行了一次特别细致的搜寻与清理。

 

原来,海边竟会有一些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事物,也有一些本不应该被丢弃的事物。每一个见到它们的大小侦探,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真实的大自然,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甚和谐甚至残酷的一面。

 

净滩之后,小朋友们继续做了垃圾分类,帮助工作人员将垃圾汇总装车处理。他们还仔细记录了清理的海滩垃圾数量,总重居然有12.27公斤,总计374余件垃圾。

 

 

可观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体力行保护环境的力量。

 

行动之后,公益行动的老师又带着孩子们继续思考,这些垃圾如果随着海浪进入了鱼儿的身体,会怎样?如果被人们遗忘在沙滩,海洋,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带给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和思考,甚至即时的行动——返程的路上,此行中的Amundsen小朋友盯着窗外,突然眉头紧锁,用童稚的声音说道:你们看!马路上飞着一个塑料袋,如果不及时清理,会飞到大海里,很糟糕!

 

眼前的景象,让身为惠立之友慈善副主席的Dora内心升腾起感动与满足:

 

我相信在大自然中截取到的画面将为惠立的孩子们带来持续终身的触动和影响。惠立之友始终相信,只要是能带来积极改变的举措,都值得我们积极投入。

 

 

除了每年都会开展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之外,自2019年开始,惠立之友便持续援助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孩子,让惠立的小朋友感知到社会的另一端,有和他们同龄的孩子正处于的困境,鼓励他们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关心有需要帮助的同龄人。

 

我们想告诉孩子的是,公益慈善并不是捐赠如此单一,而是简单的一个行为,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这便是我们出发的初衷。

 

世界上也许有清理不完的海洋垃圾,有不会消失的环境污染议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我们更愿意把爱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期待他们生根发芽,用智慧、责任和勇气,从小事做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这,便是我们对于公益慈善的定义。

 

 

 

走进日常的慈善教育

 

 

大自然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却能带给学生们广博的知识与身心的沉浸体验;而园舍内的点点滴滴,则是让孩子们将这些知识与体验内化为认知与经验的过程

 

校外净滩活动的同期,惠立幼儿园开启了以环保为题的“艺想天开、变废为宝”艺术周活动。为期一周的主题教学中,老师们用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将环保主题进行了富有创意的“包裹”

 

 

舞台上,由老师组成的Green Dumb乐队用三首原创音乐和情境扮演,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露台上,孩子们用快递的纸箱、用过的塑料瓶子、用坏的玩具等各种他们觉得可回收再利用的生活用品,制作出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作品;笑声朗朗的图书馆中,制作出的作品被孩子们用作小道具,跟着绘本中的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教室中,英语老师正绘声绘色地引导孩子们思考,随着海平面的升高,地球会遇到哪些危机,作为地球的小小公民,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选择可回收、可循环的衣物、用品?

 

 

惠立将环保教育融合到日常课堂当中,让孩子们在趣味的活动中感受保护环境是无时不在的。

 

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自然地理解环境保护,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就在看似简单的教学场景中被激活,他们在其中真切地感受和思考着,这是在玩中学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海洋垃圾?垃圾是如何进入鱼类的体内?污染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些问题,也许我们的孩子暂无法用详实的术语进行解答,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无尽的创造力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流动着的巨大能量

 

这些微小却又坚韧的源动力也一定会让世界的一隅变得更好。